上一页|1|
/1页

主题:青岛首次恢复"人工敲钟报时"能否重拾城市消失的人文记忆

发表于2013-05-20

人工敲响的报时钟声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引领规范着中国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同时又形成了中国各座城市庄严又优美的声音记忆。但世事变迁,城市居民已经难以重觅人工钟声。


如今,人工敲钟报时这一景观将率先在青岛重现,这或将是中国城市对恢复人文风景、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的一次积极尝试。


发表于2013-05-20

渐渐消失的中国城市钟声记忆


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凡稍有历史的,几乎都有着钟鼓楼的地名,说明那里曾经存在过用以报时的钟楼。而且还有寺庙、教堂、学校中的钟声作为补充。浑厚洪亮、绵远悠长的声音特性使得钟远远超出了一种单纯的乐器,更拥有了发布权威信息的强大功能。不论中外,长期以来城镇都已经习惯了用钟声来确立城市生活的时间秩序。人们用钟声来宣告一天的开始与结束,用钟声来标示学生与劳动者们的上学放学、上工下工,用钟声来迎接节日新年的盛大欢庆。


长时间以来,中国城市的钟声都是人手敲响的。直到1910年,当时建成的青岛江苏路教堂第一次安装了欧洲生产的机械钟,中国第一次由机械敲钟取代了人工敲钟。从此后人工钟声开始渐渐被机械钟声所取代。


河南安阳曾拥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的老钟楼,老百姓将钟楼与钟声视为当地骄傲,用歌谣来传唱只有登过钟楼才算到过安阳。日寇侵华时,因一机动化部队成员开快车撞死在钟楼上,便以钟楼影响交通为名将之强行拆除,当时安阳人无不落泪叹息。1988年钟楼虽然重建,但钟声也从未再响起过。


锦官城成都,明万历年间鼓楼街建有一座钟鼓楼,这座楼在张献忠驻成都时一度毁于战火,清末复在旧址上重建钟鼓楼,楼上钟鼓声遥传数里。于是这座钟鼓楼又名韵远楼。韵远楼建造别致,琉璃瓦屋顶,飞檐翘角,古朴凝重,是老成都一景,为锦城胜迹之一。然而1953年韵远楼拆除,钟声也成为了绝响。


发表于2013-05-20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中学大学基本都已经更换为电铃。但人称“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的厦门大学却仍然坚持着人工敲钟。由于敲钟师傅的极度敬业,人手敲出的钟声与电台的报时一样准确。这人工钟声也成为厦大的特色,以至于老师教育学生时都会说,对待学问要和敲钟师傅的敲钟一样,做到十分敬业,才有可能有所造就。可惜文革之中连敲钟师傅都遭到牵连,这个传统也随之废止,再也没有恢复。


冰城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钟声曾称哈市一大奇观。教堂中有1大6小共7座乐钟,大小乐钟可以奏出7个不同音符。每逢敲钟之时,敲钟人把7座钟槌上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成为乐曲而响彻云霄,据说当时连几十公里外的其他城市居民也会听到这钟声。但特殊年代中教堂设施被破坏,1997年重修圣索菲亚大教堂后成为历史展览馆,当年动听的钟声乐曲自然也无法再度重现。


到了二十世纪后期,老式机械钟大部分由于零件磨损与年久失修退出使用,电子钟又夺去了机械钟的地位,从此扬声器播放的电子乐曲成为现存城市钟声的主流,“人工钟声报时”更是绝迹于中国城市。


如今仍在坚持手工敲钟的,几乎只有寺庙而已了。但“新年祈福敲钟权”被高价拍卖的报道也偶尔会见诸报端,未免令期冀纯净人工钟声的人心情复杂、不胜唏嘘。


发表于2013-05-20

庆幸的是,青岛市西海岸新经济区将会弥补这一缺憾,重寻青岛“人工钟声”,再现城市人文景观。在即将亮相的中国北方最大会议会展度假目的地综合体青岛红树林度假世界的标志性建筑海滨哥特式婚礼堂钟楼中,青岛人工敲钟报时的传统将再次重现。


这座独特的婚礼堂坐落在青岛海岸线灵山湾之滨,通体雪白,既有着哥特艺术的华丽剔透,又有着现代建筑作品的优雅洗练,本身就好像是一尊艺术作品。人工钟声将从这里开始再次回荡在青岛的天空之下。


1314年,法国卡昂桥头建造起钟楼报时之后,一个诗人曾写道:“我将赋予时间以声音,给每个人以快乐。”那么久违数十年的人工钟声报时率先重回青岛,又何尝不是把声音还给了时间,把快乐的昔日记忆还给了城市的居民呢?悠扬的报时人工钟声,正是青岛代表性的城市象征。它将重塑青岛久违的人文记忆,打造出西海岸经济新区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进而让青岛整座城市的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