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青岛商铺变"伤铺"中山商城生意清冷商户忙退租

发表于2013-07-08

星巴克在内地首家门店近日关店,这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旺角地段商铺租金连年高涨的讨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商铺因定位不当,或选址不佳,不少商铺出租却成“老大难”。它们为何而红?它们又为何而衰?本期周末版聚焦岛城那些租不出去的商铺,那些由“商铺”变“伤铺”的网点,还有那些“起死回生”的商铺,调查它们衰败或逆势而红的根本原因,并结合专家分析,给那些出租“老大难”商铺指条“明路”。

写字楼:价格下跌却难留客

    伴随着近年来高端写字楼放量增长,岛城写字楼竞争也进入白热化。而令人惊奇的是,市区高端写字楼即使单平米购买价格暴涨至10万元,而客户却争相涌入,而有的写字楼却因选址欠佳等先天性缺陷,降价留客最终也未能如愿。

    “网点招租,一层、二层。”老租户撤离后,山东路40号一栋二层写字楼便对外打出招租广告,红底白字特别显眼,给不少路过此处的市民留下深刻印象。“这处网点对外招租至少两三个月了,每次我经过这时都能看到招租广告,这么久了还没租出去呢。”昨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这处网点看到,一楼张贴的广告左上角已松动,“招租”两字已被遮住,看来广告发布已有时日。

    由于正值周末,记者多次拨打招租广告上的电话均没人接听,随后记者登录岛城多家二手房网站,发现多家中介都在热推这处网点。“上下两层大概300平方米,年租金最少36万元,不能再降了。”一家二手房置业顾问李经理如是说,这处网点要放在别处,价格至少翻两倍。

    据了解,这处二层网点前租客是一家股份制银行,这家银行一名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不续租并不是因为租金价格问题,而是因为此处交通不够便利,停车位也比较有限。

    事实上,山东路40号写字楼对外招租的不只是这一栋网点,155平11万,320平11万……记者在一家二手房网站上发现,这处写字楼有十余个网点正在招租,与市南区香港中路一些写字楼租金相比,这处写字楼租金的确非常低。

发表于2013-07-08

小区网点:定位不当招租犯难

    大连路4号有一排小区网点,网点房均是上下两层设计,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宽阔的人行道,周边小区居民集聚,按理说这里具备商业兴盛的一切因素,这些网点应该不愁租,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十余个网点仅有两家租出去,一家租给银行,另一家租给茶叶店,其余多个网点的落地玻璃窗布满厚厚的灰尘,一看就是多年没人打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附近居民刘先生介绍说,这处小区建成多年,小区网点招租一直不佳,个别网点也租出去过,但过不了多久,商户就离开了,主要是周边有购买力的顾客太少了。商铺难租背后肯定有原因,小区网点对面一家商铺老板刘玥(化名)的分析挺有代表性。刘玥表示,小区及周边居民大都是老城区居民,个人购买力有限,而这处小区网点面积都偏大,小的加起来也要200平方米左右,大的七八百平方米。“社区商店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比如百货批发、肉食店等,这么大的网点租金也肯定高,小本生意根本挣不出来。”

发表于2013-07-08

租金直降商铺变成“伤铺”

    随着物价的攀升,岛城多数商铺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一些黄金地角的旺铺租金如今更是高得令人咋舌。不过,在岛城各大商圈,也有这样一些商铺情形例外,十几年来租金不涨反降,最高降幅可达75%,这让商铺经营者甚至商铺所有者伤心不已。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些商铺变“伤铺”,除所属商圈没落等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外,商业竞争加剧、网购兴起对实体商铺的冲击也是重要原因。

发表于2013-07-08

原因分析

商圈没落与网店兴起

    昔日风光无限的商铺变成如今难以出手的“伤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青岛第一座地下商城——龙山地下商城,以及胶州路上的东方贸易大厦和伊都锦两座大商场。

“中山商城、龙山地下商城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商铺聚集地如今生意萧条有其特殊性。”青岛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随着青岛经济重心东移,经济消费能力强的居民也离开了昔日的政治、经济中心,导致中山路商圈乃至整个西部商圈都告别了过去的兴旺人气,龙山地下商城、中山商城等西部商圈的主体自然不可避免人气大滑坡。虽然后期中山路商圈多次改造、复兴,但效果并不理想,圈内商铺的境况也没有实质性好转。

    不过,中山路商圈的“圈内人”却认为,商圈没落只是原因之一,眼下全国大流通、市场充分竞争也是重要因素。“以前外地人来逛中山路,都会捎特产甚至服装回去,现在各地都能买到这些东西,尤其网购这么发达,根本没必要在旅游景区附近购物了。”中山路一家服装商铺的张先生称,就本市而言,以前只有中山路一个商圈,现在多得举不胜举,加上网上云集了全球范围的各种商品,使得原本就被分流的客流进实体店消费的更少了。从实体店转战到网上商城,速普商城CEO陈誉仁也表示,不管中山路还是台东,和网购相比,实体店的创业者都面临租金的成本压力以及因为网购而被分流客源的问题,尤其是租金较高的台东商圈压力更为明显,而这恐怕才是经营传统项目的实体商铺最严峻的考验。

发表于2013-07-08

坚守特色生意起死回生

    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能再逢春。枯木尚能逢春,又何况是商铺?虽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岛城多地段出现租不出去的商铺以及盛极而衰的“伤铺”,但是,记者经过多日的走访调查发现,岛城还有这样一些商铺,它们曾经非常萧条甚至无人问津,后来经过业主“妙手回春”式的经营,使其起死回生。对此,有专家表示,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人力和租金成本高企的当下,实体店唯有找好行业、找准市场定位、找对经营方式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发表于2013-07-08

歇业十年馅饼粥获新生

     1926年,青岛的中山路商圈开了一家清真饭店,叫“馅饼粥”,主营清真饭菜,当年也曾红火一时。时光荏苒,随着中山路商圈的衰退以及馅饼粥作为“老字号”自身负担过重,终于在新世纪之初闭店谢客,这个结局令不少老青岛人扼腕惋惜。随着馅饼粥的结业,其德县路29号的经营旧址也闲置了下来,直到2010年重新开张。

    “不是想闲着,实在是租不出去。”谈到该商铺长达10年的闲置,青岛馅饼粥餐饮食品公司负责人徐宏卿解释说,本来中山路经过一轮改造,馅饼粥所在的位置恰好是“老上海商城”的一角,位置应该不错,但该商城自诞生以来就生意萧条,除了馅饼粥和苏宁电器以及沿街个别几个门头房有人租之外,其余几层楼的商铺几乎空空荡荡,后来甚至连上行的楼梯口都被封死了。徐宏卿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馅饼粥约300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出价七八万元都无人接手。

    徐宏卿说,正因为租不出去,自己被逼无奈才重新开张馅饼粥的。时隔两年,徐宏卿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当时也是没信心,整个商圈大环境都不好,重装开业的馅饼粥能活下去吗?”徐宏卿说,幸亏当时市区两级政府的多方扶持,馅饼粥在2010年年底还清历史欠账,这才得以投资300多万重新装修开张。

    开张后,馅饼粥保持了清真特色,延续了“老字号”的品质,主打怀旧牌的同时开发新菜品,现场剔羊肉烧烤更是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我们的客源分两部分,老青岛人和游客,大家都是吃个特色和放心,现在旅游季节,晚上饭店内20多桌几乎全满,外面的馅饼窗口则天天有顾客排队。”徐宏卿表示,馅饼粥能让原址商铺起死回生,全靠特色和怀旧。由于客流量大,馅饼粥趁热打铁,在江西路又开了一家分店。

发表于2013-07-08

专家解析

    有的商铺曾红极一时,如今日渐没落;而有的商铺曾非常萧条,而如今却如日中天。每一处网点建立之初,建造者都抱着最好的信心,商铺难租是谁也不愿看见的结果。而商铺经营业态呈现冰与火的差异,业内人士表示,这除了选址等基础因素,与经营者的思路也有很大关系。

    “商铺要想实现长期红火,必须要因地制宜,同时还要有独具特色的经营品牌和理念。”青岛大学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田旭如是说。现在除了各大地上商圈都在喊“一站式休闲购物”的口号,地下商业街也在朝这个口号聚拢。田旭认为,不管地上还是地下商业街,现在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发展优势。

    从实体店转战网上商城、有丰富创业经验的陈誉仁表示,随着浮山后人气聚集,奉天惠购物广场独辟蹊径,着重推广山东省内名优特产,这是其与同业竞争的亮点,同时其又聚拢运动服饰、餐饮、玉器等多种休闲消费产品,让周围居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周到全面的购物体验,因此它会慢慢红火。不过陈誉仁也提到,与一些购物广场相比,奉天惠购物广场的购物环境还有待提升,比如停车位规划也不够科学合理,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受访的专业人士也一致认为,商铺要想火必须要聚拢人气,可根据人气高低对商铺进行布局选址。“人气越高,商家越聚集,商家越聚集,人气就越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青岛科威不动产总经理孙杰说,例如选择商业地段的商铺就要特别注意来往的客流量,而位于小区内的商铺则要关注小区的人气兴旺。一般来说,住宅小区内业主多,就意味着消费需求多,开个商铺做生意就好做,投资商铺也就有钱赚。关键之处在于,小区必须具备一定规模。

上一页|1|
/1页